查看原文
其他

吴历画跋略览

2016-08-06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清]吴历 槐荣堂图 40cm×70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吴历画跋略览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吴历在这个艺术圈里,受到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的一致推重。他的画,以湖天春色,青草杨柳一路最具特色,那种柔美清丽的江南景物,给人十分真切的感受。

吴历有《墨井题跋》六十余则。其中几则记录了画坛前贤的作画轶事,可资后学参考:

(一)黄鹤山樵扫室焚香,邀痴翁至,出绘学请质。子久熟视之,却添数笔,遂觉岱华气象,相传为黄、王合作也。

(二)梅道人深得董、巨带湿点苔之法,每积盈箧,不轻点之,语人曰:今日意思昏钝,俟精明澄澈时为之也。另有几则记其南行澳门的印象,倒也是当时留下的少见而特别的文字资料。此外则平平无奇,未见高明。如:半幅董源传闻久矣,愿见之怀不啻饥渴。一日过太原之拙修堂,幸得饱观,其笔力扛鼎,奇绝雄贵,超轶前代,非后学者能窥其微蕴也。可谓泛泛而论,不得要领。



[清]吴历 梅花山馆图轴

104.3cm×52.1cm 绢本设色 1678年 故宫博物院藏


又如:山以树石为眉目,树石以苔藓为眉目,盖用笔作画不应草草,昔僧繇画龙不轻点睛,以为神明在阿堵中耳。引了张僧繇画龙不轻点睛的典故,说明画树石、苔藓皆“不应草草”,不能轻率从事。其实山水画中树石是主体,点苔则可能是最后的调整收拾,扯在一起,颇无逻辑。这种文字,显得意平语钝,有点不知所云。

又如:往余与二三友南山北山,金碧苍翠,参差溢目,坐卧其间,饮酒啸歌,酣后曳仗(杖?)放脚,得领其奇胜。既而思之,毕竟是放浪游习,不若键户弄笔游戏;真有所独乐。“四王”圈子里的这些画家,整日临仿古人,“与宋元人血战”(王时敏题吴历画跋中语),偶尔游山,真是太重要的补充,吴历却偏要反思“放浪游习”之误时,思路拘隘如此,今人大约是很难理解了。



[清]吴历 槐荣堂图 40cm×70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试看南田画跋中的态度,正截然相反:

(一)清夜独倚曲木床,着短袖衫子,看月色在梧桐篁筱间,薄云掩过之,微风到竹,衣上影动。此时令人情思清宕,纷虑暂忘。

(二)秋夜与王先生立池上,清话久之,暗睹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好墨叶!

(三)三五月正满,冯生招我西湖。轻舟刀 出断桥,载荷花香气,随风往来不散。倚棹中流,手弄澄明,时月影天光,与游船灯火,上下千影,同聚一水,而歌弦鼓吹,与梵吹风籁之声,翕然并作。目劳于见色,耳疲于接声,听揽既异,烦襟澡雪,真若御风清泠之渊,闻乐洞庭之野,不知此身尚在人间与否。冯生曰:子善吟,愿子为我歌今夕。余曰:是非诗所能尽也,请为图。图成景物宛然,无异同游时。南田生曰:斯图也,即以为西湖夜泛诗可也。

三则题跋,尽情表达了南田在“键户弄笔”之外,游息于自然中的愉悦和收获。第一则是自然无所不在的对于艺术家心性的滋润;第二则是寻常景物对画家寻找艺术语言的偶然启示;第三则更全面展现游览对于一个山水画家进入好的创作状态的促发作用。不知主要是由于文字上的局限还是认识上的局限,吴历画跋中显然缺少此一境界。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